返回 首页

三国之最风流

关灯
护眼

67 伯圭屡拒刘虞召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三国之最风流!

却说刘虞为何大怒,原来郭逊呈给刘虞的这封信,是刘虞之子刘和写给他的。

——那话又说回来,刘和既是刘虞之子,为什么会在袁绍那里给他写这封信来,是因为刘虞和袁绍出於同样心思,想和袁绍结盟,因此把刘和之前派到冀州去了么?自然不是。

这话得从两年前袁绍欲立刘虞为天子这件事说起。

两年前,也就是初平二年,那时今天子刚刚继位登基,还在董卓的控制之下,当时的冀州刺尚是韩馥,袁绍仍然只是渤海太守而已,诸侯起兵,共同讨董,因为今天子继位,不合袁绍之意,加之又在董卓的操控下,袁绍遂与韩馥等商议,以为天子被董卓带去长安,路远相隔,消息不通,甚至连天子是否还活着目前各路诸侯都不知道,而刘虞乃是汉家宗室中的长者,素有名望,所以想拥立刘虞为天子。

这是前年的一段公案,究其根本,此是出於袁绍的私心,想通过拥立刘虞为天子,一则对抗长安的那个朝廷,二来通过拥立之功,实现他成为权臣的野心,荀贞在写给曹操的信中说袁绍居心叵测,人尽皆知,其实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袁绍等那时议定之后,就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人,带着他们的这个建议到幽州,请求刘虞来继皇帝之位。结果张岐等见到刘虞,诉说来意之后,刘虞勃然大怒,厉色斥之,说道:“现在天下崩乱,主上蒙尘,我既身为国家宗室,又深受朝廷重恩,岂能行此不忠反逆之事?而今群雄起义兵,攻讨董贼,吾等应当努力同心,共迎天子还旧都才是,袁本初何能出此悖议?”

坚决不肯接受袁绍的这个建议。

张岐等回去冀州,把刘虞的答复告诉了袁绍、韩馥等人,但袁绍仍不死心,他还是存着“另立中央”的这个念头,於是就又建议请求刘虞领尚书事。尚书台是朝廷的行政中枢,但凡有对官员的委任,通常都是得由尚书台颁下任命,袁绍的这个建议,实际上是为了便於按照国家的既定制度来给他们众人封官。然而,刘虞再次严厉地拒绝了袁绍的这个请求。

不但拒绝,而且刘虞见袁绍一而再的遣使前来,不胜其烦,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维护自己的名誉,省的别人说闲话,这一回,他干脆把袁绍派来的说客给杀掉了。

好在这次袁绍派的不是张岐,张岐倒也算是侥幸逃得一命。

杀掉说客之后,刘虞为进一步的表示对天子的忠心,遂就选其州府掾吏,右北平人田畴和州府从事鲜於银蒙险间行,前赴长安,觐见天子,以述忠诚。

天子见到田畴、鲜於银,非常的开心。说来今天子也是可怜,想他以少年之龄,忽被董卓立为天子,然后就一直处在董卓的控制下,日日受董卓淫威逼迫,朝不保夕,天天提心吊胆,说是贵为一国之君,实连乡野孩童的日子过得都不如之,他是早就想逃离董卓,回去洛阳了,遂在田畴、鲜於银离开以后,他感念刘虞的忠心,思来想去,忽然想到刘虞的儿子刘和现在朝中任侍中之职,乃竟是生了一念,便把刘和召来,私下里偷偷地对刘和说,叫他回幽州去,请刘虞领兵来长安,接他回洛阳。

却说这天子也端得是年幼无知,袁绍等人各自拥重兵,联兵数十万都不来打长安,个个心怀鬼胎,坐视他被董卓控制而不管,只一个远在幽州的刘虞,其人就算真的忠心耿耿,难道只凭其一人,就有能力把他从长安救出,再次复兴大汉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话再说回来,要说天子年幼无知,倒也不尽然,从他派刘和去找刘虞,而不是让刘和去找袁绍、袁术等人帮忙,则可以看出,他对袁绍这些所谓“世受汉恩”的高门士人是非常的失望,知道他们是靠不住的。

这些且不必多言,只说刘和接了圣旨,便从长安城里出来,悄悄地奔幽州去。

从长安出来入山东,主要是两条道路,一条是出潼关,一条是先向东南行,到商洛县,随之由此经武关而出关中。潼关,刘和自然是无法从那里过的,潼关是长安东边的重关,有严兵把守,那么他就只有经武关这条路可走,而武关邻南阳郡,从武关出来后,首先到达的南阳郡的地界,需要再从南阳北上,经颍川和河内等冀州等郡,最终才能北上抵至幽州。

却就在刘和千辛万苦,一路上不但要躲避董卓兵士的盘查,且还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股盗贼,可谓历经磨难,好不容易到了南阳后,袁术彼时已占据南阳,刘和不免要去见一见他。原本刘和想着,可算是到自己人的地盘了,总能歇上几天,洗洗长途之苦,但浑然没有料到,袁术见到他,知了此个消息,居然听从了他谋士李业等人的意见,把刘和给扣留了下来!同时,袁术按李业等的进言,自己派人去幽州见刘虞,把刘和带着圣旨,天子召他勤王救驾此事转告与之,告诉刘虞,说愿与之一同联兵去长安救回天子,叫他派兵来南阳郡,与自己会合。

话到此处,就得说上一句,袁术为何会这么做?原因也很简单,袁绍挟袁氏之名,今於海内的名气一时无两,远远高过袁术,袁术对此嫉妒不已,如此,他要想自己的名望盖过袁绍,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就是有“大义”在手。而天子的圣旨,自就是最好、最高的“大义”。现在天子下诏,召刘虞过去救他,袁术如果参与其中,并且成为主事者的话,那么在他看来,他就能借此为号召,命令袁绍、张邈、荀贞等等这些山东诸侯一起听从他的命令和指挥了。

这确是袁术打了一番好算盘。

袁术的使者到了幽州,当时公孙瓒和刘虞两人还都在蓟县城中,关系尚没有闹得像现在这么僵,公孙瓒闻知此讯,他却是看出了袁术的不怀好意,知道袁术绝无勤王之心,不过是欲扯虎皮做大旗罢了,就急忙阻止刘虞,不要听从袁术的话,派兵去南阳,跟他一起去救天子。

公孙瓒说的这些,刘虞岂会不知?可天子有诏,刘虞不能不遵,他如不遵,事情传开,那他就是不忠於朝廷,他在幽州一贯以来的宽厚长者、忠君爱国的形象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被人非议,不利於他在幽州的统治,於是,他便没有接受公孙瓒的意见,执意派兵去南阳。

公孙瓒时与袁绍已经敌对,他还想着利用袁术、袁绍兄弟的不和,来得到袁术的帮助,与袁术结盟,结果刘虞不听从他的建议,非要派兵去袁术那里,如果刘虞派去的兵马,把他劝阻於刘虞这件事告诉袁绍,那袁术肯定会衔恨於他,而不肯再与他结盟。

公孙瓒懊悔不已,就接受了自己帐下长史关靖的建议,赶忙派人倍道兼行,赶在刘虞的兵马到达之前跑到了南阳,告诉袁术:“董卓兵强,便有刘幽州之兵,公料来定也难以接天子回洛阳,如今上策,不如扣下刘幽州所遣之兵,犹能充实公之军力。”

袁术听了这话,觉得公孙瓒的这个建议不错,便就采纳,把刘虞派来的兵马全给扣留了下来。

却是袁术、刘虞、公孙瓒三人的这一段旧事,当真是令人忍俊不已,哭笑不得。三人所使尽皆昏招,没有一个是好的谋策。就是中人之智的人,大概也不会如此行事,当真是如那句话所说:令天下之士为之发笑。

这些也且不必多说。

只说那刘和在袁术那里被扣留了许多时日,终於在去年底的时候,他寻着机会,从袁术那里逃了出来。如前所述,由南阳往幽州,冀州是必经之地。袁术扣留刘和,已是刘和没有料到的,他从南阳逃出,到了冀州,再次让他没有料到的事发生了,他又被袁绍给扣留了下来。

却为什么袁绍也扣留他?这是因为,一则刘和是刘虞之子,二来刘和身上带着天子的诏书,不管是一、还是二,只占一条,就是奇货可居,况乎刘和两条全占?

由是,刘和再被袁绍扣留至今。

此次郭逊拿来呈给刘虞的这封刘和之信,其来历便是这般。

信中所写内容,讲的不是别事,正也就是公孙瓒遣人往去南阳,劝说袁术,把刘虞派去南阳的兵马给扣留下来此事。

刘虞原先是不知此事的,兵马前被袁术扣下来后,他只当是因出於袁术的私心,幽州和南阳隔着冀州、豫州,鞭长莫及,兵马被扣,他也没办法质问袁术,那会儿只好不了了之,只当是吃了个哑巴亏,却现下才知,其中还有这么一遭曲折,他看罢了信,怎生能够不勃然大怒?

刘虞拍案怒道:“公孙伯圭欺人太甚,没有想到他背着我,居然还做出了这等事体!我说我的兵马前去南阳后,袁公路他怎么会不与我兵联手西迎天子,反将我兵和我子扣下,原因竟在此处!却他公孙伯圭的口风倒严,往日见我,对此事竟是只字不提!如此欺我,他难道心中无愧么?”

郭逊偷觑刘虞面色,闻其此恼恨之言,心中窃喜,乐观地想道:“明公与刘幽州订盟之事,看来是成了一半了!”拿出气愤愤的样子,说道,“明公所言甚是!公孙伯圭诚然欺明公太甚。莫说明公恼怒,便是我家将军对此也是义愤填膺。故是,我家将军在得知了此事之后,马上令在下前来幽州,告与明公,以防明公日后再有什么别的事,又被那公孙伯圭欺瞒!”

攸岂会听不出郭逊火上浇油的意味?但他还没有看信,不知信中内容,暂时也还不知刘虞、郭逊的这番对话是何意思,便先忍住不言,问刘虞把信讨来,细细地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魏攸心中有了数,将信还给刘虞,瞧了郭逊两眼,慢吞吞地说道:“敢问足下,此信可当真是公子亲笔写就的?”

——刘虞尊为上公,此子刘和被称为“公子”,正是合适。

郭逊说道:“贵州公子的笔迹,刘公怎会不识?这还有假不成!”

“既是我家公子写的此信,那我家公子现下想来是在冀州了?”

“正在邺县,为我家将军上宾。”

“这样的话,那在下就有一个疑惑了。”

“足下请说,是何疑惑?”

魏攸直视郭逊,拈着胡须,问道:“敢问足下,袁公为何不让我家公子回来幽州,亲自向我家明公述说此事,却要我家公子写此信,由足下送来?”

魏攸此问,早就郭逊意料中,他镇定自若,微笑答道:“公子刘和在南阳吃了不少的苦,到我冀州后不久就生了病,病体难以远行,所以就由他写了这封信,在下代劳给明公送来。”

“只怕袁公遣足下来我幽州,还有别的目的吧?”

郭逊答道:“公孙伯圭拥兵自雄,是为不忠,欺瞒上官,是为不义,在下由冀入幽,到蓟县来的一路之上,沿途所见,多看到公孙伯圭的部曲残害民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是为残民,如公孙伯圭此种不忠不义、残民之徒者,可称国贼矣!在下今来贵州,正如足下所言,的确是有另有缘由,便是,我家将军希望能够与刘公达成盟约,联兵攻讨公孙瓒,为民除害!”

说完,郭逊起身,向着堂中主位坐着的刘虞下揖,旋即站直身子,朗声说道,“此即在下此来贵州之另一个缘由,却是敢问刘公,不知刘公何意?”

刘虞未有答话,魏攸说道:“足下此言,谬哉!”

郭逊问道:“哪里谬了?”

“礼乐征伐,皆自天子出。动兵进战,须有诏令,请问足下,可有天子诏书?”

“这个,……自是无有诏令。”

“既无诏令,袁公与我家明公皆为朝廷重臣,却如何能够不守臣规,擅兴兵戈?”

郭逊说道:“天子今远在长安,与冀、幽道路阻隔,消息难通,所以没有诏令,但是在下久闻魏君智谋之士,岂不闻‘权变’二字乎?公孙伯圭不忠不义,残害百姓,今刘公若是愿与袁公共起兵而讨伐之,其虽无诏,此可谓之‘义兵’是也,也算是仿效昔讨董卓之故事。”

魏攸笑了起来,说道:“董卓祸乱朝廷,才是真正的国贼,群雄讨之,正当其然,公孙瓒焉能与董卓相提并论?君之此比,未免牵强。”

郭逊见刘虞一直不说话,主要都是由这位魏攸与自己答话,他心中想道:“刚才我见刘幽州怒容甚盛,本以为此次与他结盟之事大概已是颇有把握,於今观来,却似不然。听魏攸话中意,他像是反对刘幽州与袁公结盟此事的。我闻魏攸乃是刘虞最为信任的谋佐之一,他既然反对,那此结盟之事,能否可成,却就不好说了。……罢了,我且直接问刘幽州心意就是!”

想定,郭逊问刘虞,说道:“在下斗胆请问刘公,对我家将军欲与明公订盟,共讨公孙瓒此事,是何主意?”

刘虞摸了摸颔下的花白胡须,沉吟了下,说道:“此事关系重大,足下方才所言有理,而魏君适才所言亦有理,我须得细细斟酌一番,然后再作答复与君,可否?”

郭逊还能说什么?只能应道:“好,那在下就等待明公的答复了!”

把郭逊敷衍过去,魏攸唤来府吏,领郭逊和郭逊带来的随从们暂且去客舍住下。

安排罢了郭逊,魏攸还到堂中。刘虞这时没在席上落座了,攥着拳头正在堂中转来转去,一看就是气愤不平的样子。魏攸陪着小心,说道:“明公,可是在担心公子的安危么?”

刘虞面色愤怒,握拳挥动,振动衣袖,飒飒作响,他说道:“袁公路、袁本初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愧是同父兄弟!先是袁公路扣留吾儿,现又袁本初截留吾儿。长安,李傕、郭汜等部的贼兵肆虐,虎狼之穴也,出长安而入南阳,再入冀州,沿途多经战乱,而今路上贼寇成群,可怜吾儿奉天子之旨,历经艰辛,冒着危难,终於离开了狼窝,却竟然被袁公路兄弟先后扣留!想及此,吾心悲愤!我倒也不是担心吾儿的安危,想那袁本初对吾儿定是不敢加以迫害,我悲愤的是,汉家四百年天下,到今难道却是没有一个忠臣义士了么?”

魏攸叹了口气,没有接腔。

刘虞继续说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世受汉恩,袁公路、袁本初兄弟如此!公孙瓒,其家累世二千石,亦世代受我汉家之恩也,朝廷对公孙瓒并也十分厚待,可这个公孙瓒,不仅违我节度,我实在是没有想到,他居然还曾鼓动袁公路扣留我的兵马、扣留吾儿!……魏君,要非是在见郭逊之前,你与我说了那‘驱虎吞狼’之计,方才堂上,说不得,我就当场答允与袁本初订盟,共讨公孙瓒了!”

“明公隐忍私怒,以大局为重,下吏钦佩。”

刘虞踱步堂中,转了几圈,站下来,与魏攸说道:“可我想来想去,终究郁愤难休!”

“攸斗胆,还请明公暂多忍耐。”

刘虞说道:“但是公孙伯圭太也小觑於我!鼓动袁公路扣留吾兵、纵兵劫我赏给乌桓的盐布,这种种之事,我总不能装聋作哑,一句话不说吧?事情如果传出,我恐会为州中豪杰嗤笑啊!”

“明公,要不这样,明公不妨再传檄与他,数其过错,召其来州府相见。”

“我已召过他多次,他都托辞生病,不肯来见我,我就是再去檄文,料之他也还是不肯来见我的吧?”

魏攸却有后话,他接着说道:“他如仍然不来,待至来日良机到了,起兵讨伐他时,明公可就把此檄昭示天下,……有道是‘不教而诛谓之虐’,有了此檄,亦可算是先教而后诛了。”

魏攸此言倒也是正理,刘虞听了,略作踌躇,想了一想,便说道:“也罢,就按君此议!”

於是刘虞就传书与公孙瓒。

公孙赞现就住在蓟县外边郭逊来时所见到的那座小城里,两边通信非常方便。

当天,公孙瓒就接到了刘虞的这封传书。

传书之中,刘虞倒是没有提刘和之事,也没有说公孙瓒骚扰百姓之事,只是说他又把自己送给乌桓人的礼物给抢走,乌桓人来告状了,然后请公孙瓒到州府商议一下该怎么回复乌桓人。

公孙瓒看罢之后,把这信书丢到案上,顾於左右,不屑地说道:“胡虏所畏者,威也!其禽兽之性,便是再以仁德怀之,亦无用处。刘幽州对乌桓诸胡一味地以宽容相待,他的这个政策,当真是南辕北辙!当年我在辽东属国任长史,为国家守边,每次乌桓胆敢来犯,我哪回不是把他们打得抱头鼠窜?到的后来,那乌桓人听到我的声音就会落荒而逃!彼辈胡虏,只有把他们打痛了,他们才会服气,像刘幽州这样,低三下四地还送礼给他们,简直不但是丢尽了我大汉的脸面,并且靠他这一套,又如何能够保得边境的太平?乌桓诸胡以为咱们怕了他们,只会变本加厉的,更加侵扰我之边境,害我百姓!我叫上谷等郡的驻兵抢走刘幽州给乌桓的礼物,实际上是在帮他立威,他不知感谢於我,反再三来书质问,真是可笑至极!”

堂中一人,接口说道:“明公所言甚是。我闻当年乌桓人,更相告与‘当避白马长史’,对明公个个都是畏之如虎,他们不敢与明公接战,私下里挂上明公的画像,使骑射之,凡能中者,皆乎万岁,对明公畏惧到这种程度,做出如此可笑的勾当!足可见明公之威,震慑乌桓。”

说话之人年约四旬,相貌清癯,颔下长须,一副仙气飘飘的样子。

这人名叫刘玮台,是公孙瓒的亲信之一。

——如前文所述,公孙氏虽为幽州大姓,簪缨之家,但因为公孙瓒的母亲地位卑贱,只是公孙家的一个小婢,公孙瓒等於说是公孙氏的庶子,——这一点,他与袁绍倒是相像,但他没有袁绍的运气,不像袁绍被过继给了从父为子,由此变庶为嫡了,所以他最先只能以郡中小吏这样的低微官职出仕,仕途起先并不很通常,也就是说,他虽为名门大族的子弟,然实近乎寒门子弟,因是再到后来,他手中渐渐地有了权力以后,他对高门名族出身的子弟就不很亲近,反而亲近的都是寒门或者商贾支流。其中他最为亲信的共有三人,刘玮台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一个叫李移子,一个叫乐何当,他甚至与这三人结拜为了兄弟,以“伯、仲、叔、季”为互相之称。公孙瓒自称为伯,刘玮台为仲,李以子为叔,乐和当最小,为季。

刘玮台此三人中,刘玮台是个算卦的,李移子是个贩布的,乐何当也是个商贾,他三人都是巨富,家訾亿万,公孙瓒与他三人结为兄弟,一则是因他亲近寒士、商贾之流,喜欢他们的市井之气、轻侠脾性,再一个,其实也是看重了这三人家中的财富,就如荀贞在徐州曾经得到过糜氏的资助,又如曹操刚起兵时,陈留大豪卫兹曾给过其粮饷帮助相仿,公孙瓒也是为了能够从此三人那里得到钱粮相助,他也的确是得到了这三人大力的帮助。

却是公孙瓒也知道他这三个兄弟出身低微,为了给他们脸上贴金,对外就以古人如灌婴之类者,来给他这三个兄弟做类比。灌婴是跟随刘邦起兵,建立前汉的大功臣,其早年就是以贩布为生,和李移子的营生行当一般无二。

三人之中,李移子、乐何当倒也罢了,刘玮台因是个卜人,文化水平倒是不低,且能言善道,又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故现在公孙瓒的帐下,他俨然已是一个公孙瓒颇为得用的谋士。

公孙瓒听了刘玮台的赞誉,自矜一笑,抚须沉吟片刻,问刘玮台,说道:“刘幽州在这封来书中,又请我去蓟县州府会议,贤弟,你说我去还是不去?”

刘玮台摇着羽扇,说道:“以弟之见,贤兄不宜往见。”

公孙瓒蹙眉说道:“刘幽州已屡次请我去州府相会,前几次我都托病拒绝,可我想着,总也并不好每次都拒绝他吧?知道的,知道我是不乐意见他,听他喋喋不休,嘟哝个没完没了;不知道的,别叫以为是我怕了他刘幽州!……贤弟,要不这次我索性就去州府和他见上一见?正好趁此机会,我当面告诉他,他对乌桓人怀柔的这一套是不管用的。”

刘玮台说道:“贤兄,不虑鸿门宴乎?”

公孙瓒“嗤”的一下,笑了出声,睥睨豪气显露,说道;“就凭他一个刘幽州,手不能提鸡的,他能搞什么鸿门宴?便是搞了鸿门宴,难道我还惧他不成?”

这时一人离席起身,说道:“明公,下吏愚见,也以为明公不宜往县中州府往见刘幽州。”

说话之人,是公孙瓒帐下的长史关靖。

公孙问道:“为何?”

关靖说道:“鸿门宴云云,明公自然是不会害怕的,且料刘幽州也定无这个胆子,可是刘幽州毕竟是幽州牧,依照朝廷规制,明公是要受他节制的,明公若是应了刘幽州此书之请,去了州府,则见到刘幽州后,他倘使当面对明公下令,叫明公做这个、做那个,明公是从还是不从?如果从,未免就会屈明公之意;如果不从,未免当场就会与刘幽州闹翻,而现下我军之大敌,是冀州的袁本初!将来再攻冀州之日,於粮饷、民夫等方面,还是需刘幽州相助的,是以,当此之际,明公实不宜与刘幽州闹出矛盾。因是,依下吏愚见,与其往见,不如不见。”

关靖的这番话的意思很明白,你如果去见他,他当面给你下令,你名义上是他的属吏,那你听不听?如果你不听,则你们两个人当场就要闹翻,这不会不利於将来进攻也好、抵御也罢,与袁绍的作战。既然如此,还不如不见。不见的话,那不管刘虞给你下什么命令,就像今天的这道檄文一样,看完之后,你大可以就把它丢去一边,只当没有收到便是。如此,一不屈你的意,二来,你两人也不会把场面闹僵。

——这其实也正是之前刘虞数次召公孙瓒见,而公孙瓒都不去见他的主要原因。

关靖的这番意思,细细品味的话,打个比喻,简直就好像是孩子的思维,纯粹是躲避问题,可在听了关靖此话后,公孙瓒想了一想,却是认可,说道:“卿此言甚是。”便就决定不去见。

不见当然可以,但矛盾都在那里,不会因不见而就消失。

公孙瓒这一不去见,他与刘虞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却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了。

定下此事,刘玮台换开话题,说起了别的一事。

他说道:“贤兄,最近蓟县有一道童谣,不知贤兄可有闻听?”

公孙瓒问道:“是何童谣?”

刘玮台说道:“这童谣唱的是:‘燕南垂,赵北际,其间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贤兄,这道童谣不知起自何地、起於何人,然如今差不多已是唱遍蓟县,并其余我幽各郡也都有人在传唱了。”

公孙瓒默念了两遍这个童谣,不太明白其意,问道:“这童谣是何意思?”重复这童谣的前两句“燕南垂,赵北际”,问刘玮台,“这说的是一个地方么?”

刘玮台回答说道:“贤兄,不错,这正是说的是一个地方。‘燕南垂,赵北边’,燕者,幽州也,赵者,冀州也,幽州的南边、冀州的北边,这说的正是幽、冀的接壤之地!愚弟以为,指的就是贤兄的封邑易县。”

“幽、冀接壤之地长达数百里,三郡数县,为何说是易县?”

刘玮台答道:“这是从此童谣的第三句判断得出的,‘其间不合大如砺’,贤兄,易县河网密集,中间低洼,岂不是正合此句之意?”

公孙瓒思忖片刻,觉得刘玮台言之有理,说道:“如此,这童谣所唱,原来是易县。‘唯有此中可避世’,贤弟,这一句……”

刘玮台右手晃着羽扇,左手抚摸胡须,接腔说道:“贤兄,‘唯有此中可避世’,这一句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如今天下大乱,只有在谣中此地,才有可能避开乱世,等待太平到来。”

公孙瓒被刘玮台的这话给吸引住了,他不由自主地倾身向前,说道:“唯有易县可避乱世?”

“是啊,贤兄。愚弟以为,这首童谣,说不定是上天专门下给贤兄的启示!正合贤兄所用!——贤兄被朝廷封为易侯,童谣唱的又正是易县,这不是天作之合么?愚弟愚见,贤兄,现在不妨就可按此童谣之唱,在易县修筑坚城壁垒,储积粮秣,以作避世之备。”

到底不愧是个算卦的,这番话说的玄玄虚虚,叫公孙瓒听得怦然心动。

几乎没怎么做考虑,公孙瓒当场就接受了刘玮台的建议,传令涿郡的驻兵,组织人手,强征民夫,准备开始在易县修筑壁垒,以作避世之所。

壁垒好筑,只有人力到位即可,粮秣不好储积,公孙瓒不管民事,就是他的军粮,许多都还是刘虞拨给他的,顾住现有部队兵士的口粮已是不易,又如何再另做储积?关靖献上了一个办法,建议公孙瓒在涿郡等他驻兵多的地方,绕过郡县,直接向民间索粮。

听了此法,公孙瓒“从善如流”,便即接受。

诸人正在计议,又一道书信送来。

这道书信,不是刘虞的了,而是田楷的。

——说到此处,需插一句,田楷这道军报,实际上是与其送给荀贞的那一道,表示他愿意臣服荀贞的上书同时被其送走的,只因幽州稍远,故此导致给公孙瓒的这封书信此时才送到。

公孙瓒展开田楷的这封信观阅,见信中讲的是荀贞、曹操此番兖州之战的大体经过,并述及了豫州那边孙坚的战死和孙策在荀贞的帮助下大败吕布等事。

却是公孙瓒早前曾经想和荀贞结盟,以共抗袁绍,然而荀贞因其不礼敬士人,在士林中名誉极差,而没有同意他的这个请求。这会儿看罢田楷军报,见荀贞在兖州、豫州接连大胜,公孙瓒便不禁想到了他自身目前的处境,与袁绍数战而两次大败,现下他外有袁绍这个强敌,内有刘虞这个处处与他作对的上官,比之数年前他大败黄巾之时的威震北地,现在的他简直是时来运去,处处不得意,公孙瓒不觉掷下田楷此信,喟然叹道:“荀贞之小儿得志!”

且不必多说。

只说公孙瓒不肯去见刘虞,刘虞拿他也是无法,又因魏攸等的劝阻,又不好现在就向公孙瓒用兵,遂就只好罢了,自生闷气,越发痛恨公孙瓒而已。

而至於袁绍与他求盟的这件事情,通过袁绍试图拥立他为天子、又试图请他领尚书事这两件过往之事,刘虞早已就知道袁绍存有不臣之心,这回虽然因为公孙瓒的威胁,没有如前两次那样,明面上拒绝袁绍,但也没有吐口答应结盟,就这么含糊着,最终把郭逊给打发了回去。

郭逊本想着他能完成使命,不料无功而返。

怏怏不乐的原路返程,十余日后,回到了魏郡邺县,见到袁绍,把刘虞的答复,还有他沿途所见的幽州各种情况,都详细地禀报与了袁绍知晓。

闻得公孙瓒部的兵士在涿郡等地烧杀抢掠,又闻得刘虞在看到刘和信之当时,难掩勃然怒色,袁绍笑道:“公孙伯圭残民无道,刘幽州览信而怒,足见其与公孙伯圭之不睦已快到极点,於公孙伯圭而言之,此其‘内忧外患之秋’也,其虽兵马犹众,非我敌矣!”

次日,袁绍召集州府诸吏,正式商议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是先打公孙瓒,还是先打黑山军。

诸吏来到,一时议论纷纷,争辩不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