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关灯
护眼

第252章 何为盛世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我们印出来的宝钞,如何花出去。”

“总不能一直通过赏赐,或者直接送给藩属国吧?”

“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将钱花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购买物资。”

“但怎么买,买什么,也需要仔细考量……不能破坏藩属国的经济。”

“宗藩体系和商业联盟是不一样的,必须要区别对待。”

“宗藩体系才是大明统治世界的核心,也是我们为自己打造的小院高墙。”

“利用宗藩体系,我们才能更好的主导商业联盟。”

“万一哪天商业联盟维持不下去了,我们还有宗藩体系做后盾。”

“所以,大明不能单方面的从藩属国索取,要和他们共同发展。”

“让藩属国和大明更加紧密的绑定在一起。”

“……”

陈景恪滔滔不绝,给朱标介绍帝国体系的具体细节。

一旁的朱雄英也收起了吊儿郎当的心,埋头做着笔记。

还是那句话,帝国体系是前所未有的东西。

朱标和朱雄英能看到这套体系的好处,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

所以,只能是陈景恪一点点给他们剖析,让他们彻底了解这套体系。

不过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确实比朱元璋强的多。

很多东西都能理解,甚至能举一反三。

他们还不是单方面的讲课,而是互相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朱标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见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观点。

一套全新的统治体系框架逐渐成型。

课程过半,处理完政务的朱元璋走过来,在窗户前听了一会儿。

然后无奈的发现,三人讲的东西,他根本就听不懂。

坚毅的眼神里出现了一抹失落。

叹了口气,他转身离开去了坤宁宫。

让伺候的奴仆退下,他忽然说道:“等明年迁都洛阳,咱就将皇位让给标儿吧。”

马皇后有些惊讶的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不是说再过几年吗?”

退位的事情朱元璋早就做好准备了,可是朱标的身体出问题,让他一再改变计划。

本来说的是再干五年,等朱雄英年龄大一点,能帮朱标分担政务,他再退位。

现在没头没尾的突然要退位,马皇后才会觉得奇怪。

朱元璋叹道:“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再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阻挠大明的前进。”

接着,他就将陈景恪的帝国体系计划讲了一遍。

马皇后自然也是无比震惊,但又觉得理所应当:

“如此宏大的计划,也只有景恪才能做的出来啊。”

“如果真的能成功,大明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朱元璋说道:“是啊,雄英认为这个计划可以与黄帝登基、大禹立夏、秦朝一统相提并论。”

“还说什么,这将是华夏文明第四次大变革。”

马皇后想了想,赞同的道:“他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如果帝国体系真的能建立,确实只有这三件事情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景恪以前天天念叨着要推广华夏文明,我还奇怪他到底要如何做。”

“现在终于看出一些端倪了,恐怕这个计划在他心里藏了许久了吧。”

朱元璋也认同的道:“他心里有大乾坤,只是怕咱们听不懂一直憋着,根据情况一点点往外吐。”

“现在回头看看,这些年咱一直被他牵着鼻子走。”

马皇后笑道:“大明也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好处不是吗,怎么样,这个女儿嫁的值吧?”

朱元璋假装没有听到后半句,说道:“大明与他算是互相成就吧。”

“大明获得了好处,他实现了心中的抱负,而且咱也没亏待他不是。”

马皇后也不禁点头,朱家确实没有亏待陈景恪。

嫁公主就不说了,自由出入皇宫,见皇不跪,无需自称为臣……

这待遇,仅次于几个嫡皇子嫡公主,其他皇子皇女都比不过。

相反,各个皇子公主见了他,反而要客客气气的。

当然了,陈景恪自己也恪守本分,从来不逾矩不揽权。

虽然不拘小节,却从不失大礼。

双方确实算得上是互相成就了。

朱元璋将话题拉回最初,说道:“帝国体系,完全超出了咱的认知。”

“他们讨论的东西,咱听都听不懂……”

“与其赖在这个位置上,不如将位置让给标儿,让他放手施为。”

马皇后能理解他的无奈,但并不支持他的做法:

“照理来说,标儿年龄也大了让位给他也不是不行,还能为后世树立榜样。”

“但他的身体实在让人无法放心啊。”

这可以说是两口子最不愿意触及的痛处。

提起这件事情,他们都恨不得将朱樉给弄死。

朱元璋重视亲情,大侄子朱守谦屡次挑衅嘲讽于他,他都能原谅。

马皇后向来贤惠,得饶人处且饶人。

两口子这么多年都无法原谅亲儿子朱樉,足见此事对他们的刺激有多大。

“现在又正值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

“虽然有景恪指引方向,可压力最终还是要落在君主头上。”

“标儿身体本来就不好,如果再让他承受这份压力,我怕他撑不住啊。”

朱元璋也很是头疼:“你说的咱也考虑过,只是帝国计划咱是真不懂,还是要标儿去做。”

“这份压力,怎么都要落在他的肩膀上……”

“你说景恪也真是,就不能等几年雄英长大了再提出这个计划吗。”

马皇后失笑道:“现在南洋就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他作画。”

“过上几年南洋制度成型,再想改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想必这也是他在此时拿出帝国计划的原因。”

朱元璋点点头:“咱懂,就是随口抱怨几句。”

马皇后正色道:“虽然事情需要标儿来做,但你站在那里,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支持,帮他分担很多压力。”

“况且谁说你什么都做不了了?”

“虽然你不懂帝国体系怎么构建,最基本的是非对错总是知道的吧?可以帮他们查漏补缺啊。”

“而且大明内部建设也远还没有结束,景恪的很多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

“还有北元、西域、日本三分方向的大敌未除。”

“你将这些事情做好,让标儿可以专心去做帝国计划。”

“还有雄英,也能帮你们分担一些压力。”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你们祖父孙三人齐心协力,何愁天下不治。”

朱元璋心情好转了不少,说道:“还是妹子伱会安慰人,那咱就再多干两年。”

马皇后莞尔不已,说道:“你就好好的当你的皇帝吧,别天天都想着撂挑子。”

“就算你想退位让贤,至少也要等到新的宗藩体系步入正轨以后。”

朱元璋不解的问:“哦,为何是新宗藩体系成型?”

马皇后分析道:“商业联盟虽然很宏大,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景恪并不看好它的长远未来。”

“他真正重视的是宗藩体系,这才是大明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

朱元璋恍然大悟,说道:“对对对,他是怎么说的来着……小院高墙,对,就是这个。”

“宗藩体系就是大明的小院高墙。”

马皇后说道:“小院高墙,很贴切的比喻。”

“他打造小院高墙,说明并不看好商业联盟的未来,或者说在防范联盟崩溃的那一天。”

“虽然我不知道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担忧,但他的布局向来是走一步看十步,且从未失算过。”

“所以,我觉得还是给予他足够的信任为好。”

“况且就算没有商业联盟,仅仅是新的宗藩关系,也足以让大明受益无穷了。”

朱元璋点头道:“咱不是怀疑他,只是被你这么一提醒,对他的计划认识更清晰了。”

“妹子你真是咱的贤内助啊,这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马皇后笑道:“哪有那么容易就能参透其中的秘密,不过是略有所得罢了。”

接着两口子围在一起,开始仔细剖析帝国体系,竭尽所能的去理解。

有了马皇后帮忙,朱元璋总算是窥探到了其中的一些奥秘。

尤其是宗藩体系,他的感触更深,甚至还想到了一些不错的办法。

之后拿着这些感悟,去和陈景恪他们探讨,总算有了点参与感。

这让老朱心中好受了许多。

大家都知根知底,见他从原本的懵懂,变得都能献计献策了,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朱标只是笑笑,没有揭穿。

朱雄英则私下偷偷的嘀咕:“这老头脸皮真厚,拿着皇祖母的法子当自己的用。”

陈景恪忍住笑,说道:“陛下和娘娘夫妻一体,何分你我。”

朱雄英羡慕的道:“这就是贤内助的好处啊,妙锦能和皇祖母一样就好了。”

然后他看着陈景恪,严肃的道:“你可一定要把妙锦给我教好了,我也要一个贤内助。”

陈景恪失笑道:“你就不怕她抢了你的风头?”

朱雄英得意的道:“嘿,妙锦性子清冷,不是那种出风头的人。”

徐妙锦的性情确实有些清冷,喜静不喜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软弱好欺负,恰恰相反,这姑娘心有主见性子坚毅。

有她在,朱雄英的后宫出不了什么乱子。

至于能不能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这事儿谁都说不准。

陈景恪也只能尽力去培养她。

朱元璋(马皇后)的加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大大加快了新宗藩体系的成型。

不过因为太过于投入,以至于忽略了别的事情。

群臣很快就发现,皇帝、太子、太孙最近都不正常。

整天都见不着人,有时候上朝都能跑神。

神神秘秘的,也不知道再搞什么鬼。

徐达等人仗着和朱元璋关系亲密去打探,结果都碰了个软钉子。

越是如此,他们就越好奇,皇帝他们肯定有大谋划。

他们都是知道分寸的,朱元璋既然不告诉他们,肯定是不希望他们知道。

尽管很好奇,却也没有胡乱打听。

至于政务方面的事情,其实早就安排好了,群臣按部就班的去做就可以了。

重点就是楚国的事情。

五军都督府派遣了一支水师驻扎楚国。

吏部也选拔了第一批前往楚国的文官。

大明灭亡吕宋建立楚国,本应该在读书人群体引起轩然大波。

但这次文官集团站在了朝廷这边,主动将此事给平了。

至于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

藩属国也是大明体系内的势力,当吏部放出需要官吏的消息,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主动报名。

吏部很轻松就选拔出第一批登岛官员。

只有官还不行,必须要有民。

户部抽调了一千户百姓,一同赶往楚国建造定居点。

后续还会有更多百姓迁徙过去。

朱元璋对自己儿子自然是没话说,准备三年内迁徙十万户百姓过去。

有这些百姓,足够楚国立足了。

相比起这些大事,新的度量衡制度的颁布,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最近几年大明的变革实在太多,有些变革堪称天翻地覆。

与之比起来,颁布新的度量衡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况且度量衡的标准其实一直在变,每个朝代都不一样。

就以长度单位为例,宋朝的一尺就要比唐朝的一尺长一公分左右。

到了元朝又出现了变化。

新朝新气象,大明建立新朝,采用全新的标准是符合礼法的。

唯一有一点点小争议的,就是将一斤十六两改成十两。

很多人都说失去了寓意。

但朝廷给的解释也很有意思,一斤十两寓意十全十美,且还方便计算。

于是,就没人再说什么了。

主要是,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这个皇帝很强势,实在犯不上为了这点事儿和他杠起来。

宫里。

随着对宗藩体系讨论的加深,难免会聊到一些别的事情。

其中关于富民还是富国,双方还是产生了一定分歧的。

朱元璋和朱标认为,应该严格约束百姓,不能让他们拥有太多钱财。

这其实也是历朝历代一直在做的。

陈景恪则不同意,并问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经常说盛世,历朝历代也都在追求盛世。”

“那么,大家所谓的盛,到底盛在哪里?”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