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唯识三十颂

关灯
护眼

第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唯识三十颂!

好,一问讯,请坐。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面,我们是讲到甲一解释题目,本颂的题目是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唯识,唯识等于是强调整个生命的染净因果是由一念的心识的流动所变现,所以是说明本颂的主要的宗旨。

乙二、释[三十颂]

那么现在我们解释《三十颂》,《三十颂》,这三十个偈颂主要是有三大部分:

第一个是发明唯识相,唯识相就讲到世俗谛,讲到缘起的因果,但是讲到因果当然是对立的了,有凡夫的杂染的因果,也包括这些四圣的圣人的清净的因果。那么讲到由业力的造作来熏习我们的本性,所显现的这些染净的因果,这总共有二十四个偈颂。

接下来讲到唯识性,唯识性就讲到我们众生本具的本性,业力在造业之前的生命的原点是什么?就是我空法空的清净本性,这一部分只有一个偈颂,就是第二十五个偈颂,只有一个偈颂。

第三个讲到唯识的行位,讲到唯识的修行方法,由浅而深,有五个阶位,从资粮、加行、通达、修行、究竟,有五个偈颂,以上就是所谓的《三十颂》。

所以说《唯识三十颂》这个标题,它等于是一个能所的关系了,能所就是说:唯识是所诠的义理,我们所要表达是什么?表达就是万法唯识的观念。所诠,唯识是所诠义理。那么怎么表达?是仰仗《三十颂》的教法,所以《三十颂》是能诠的教法,那么能所双举就安立了《唯识三十颂》,一个是我们要表达,一个是能表达的三十颂,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

甲二、随文释义(分三:乙一、明唯识相,乙二、明唯识性,乙三、明唯识行位。)

乙一、明唯识相(分二:丙一、略辩唯识相。丙二、广辩唯识相。)

丙一、略辩唯识相

我们看接下来看甲二的随文释义,这以下就正式的随顺颂文来解释它的义理,分三:初、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行位。初中分二,一、略辩唯识相,二、广辩唯识相,今初。

发明唯识的道理,我们先讲缘起唯识相,唯识相有简略的说明跟广释,这个是印度论师的一个说法的特点。印度的论师都是先做一个略说,先做一个总说,然后在广说,天亲论师也不例外了,先做一个略说。我们看这个略说,有一段的问答,

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这个外道或者是小乘的学者就提出一个问难,说大乘的论师,提出万法唯识的宗旨。说宇宙万法包括生死的杂染法,也包括圣人的清净法,其实就是一念的心识,刹那刹那变现出来,离开了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假设这个宗旨是正确的,为什么这个世间的言说,你看我们有时候,说你对我很好我对你也很好,那么世间言说都有安立我相、法相的差别,乃至于大小乘的教法,佛陀在经典上也是说如是我闻,有一个我,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那么既然一切法是心,那佛陀应该说这个心到那个地方去,另外有一个心识,那就不讲舍利佛了,就应该说这个人的心到那边去的,应该就用心识来表达就好,为什么安立我相法相呢?佛陀在教法当中也处处的安立我相的差别,法相的差别,这样子应该怎么解释呢?那么等于是用这个世间的言说,跟大小乘的叫法当中处处出现我相法相这样的一个因缘,来问难大乘的唯识的学者。

这以下看天亲菩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天亲菩萨说,不管是世间的言说也好,不管是佛陀的圣教也好,它们处处出现我相法相,基本上是假说的,假借名字言说而安立的,它没有真实体性。因为安立了我相法相的相互的差别作用,才有种种的所谓的世间跟圣教的法相出现。所以这段颂文我们在研究的时候,要注意假说这两个字,什么叫假说?就是说它本来没有,但是为了方便人跟人之间相互的沟通,所以只好假说。

我们看这段,先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蕅祖的注解也是先分成所变相,先说明所变相,就是我相法相的安立,再说明能变的心。先看所变相:

世间说有“我相”,谓有情命者等。圣教假说“我相”,谓预流、一来等。

我相的安立,我们先把这个我做一个定义,所谓的我就是主宰,叫做我。什么叫主宰?简单的讲:就是说只要这个东西有一个我,那么这个东西就能够自己去决定它的性质,它本身对这个东西有决定性,有主宰性,有自在性,那么这样才叫做我,我才能够主宰。

那么我相在凡夫是什么安立?是根据有情众生的一期生命,有情命而安立的。

我们先看看我们凡夫对我是怎么样生起的,就是有生命才有我。比如说我们今生是一个人,是一个男人,那么我们就以男人的心识为我,你就是以你现在的心识,这个思想为我,当然人的思想是比较快乐的成分多了,开朗的成分多了。

我们以人的思想,以人的心识。我们现在皈依的三宝,生起对因果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来生变成一个天人,做一个转轮圣王,那么这时候你以转轮圣王的心识为我,特别的娇慢,高傲。你转轮圣王把福报享尽了以后,人总是有善业也有罪业,这个罪业出现了,来生转轮圣王掉下来变成一只蚂蚁,这个时候你以蚂蚁的心识为我,我是一只卑贱的蚂蚁,我的生命就是工作,充满了无奈,充满了沮丧。你的生命只有一件事情,把这个东西搬到从西边搬到东边,那么我们应该说了,其实我们的我是随着生命而变化的,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的生命体,我们本身不能主宰,比如以人来说,我们今生的生命有快乐有痛苦,有老病死,这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是由业力,是我们的心识当中它不断的释放业力,在某一个时段它释放善业,我们觉得这个时候特别快乐,但是人总有低潮的时候,就是为什么呢?你偶尔也会释放罪业,你看你这段时间不对了,你看谁都不顺眼的,其实不是外面有问题,你的心有障碍,聪明人就知道赶快调整自己,赶快去拜佛。

就是说我们一期生命的五蕴的果报有时候是安乐,有时候是痛苦,我们本身没有主宰力。假设我们能够主宰的话,我们应该让自己永远快乐,我们让自己不要出现老,病,死亡。所以凡夫的我是一种遍计所执性,是一种执取,情有理无,在凡夫的感情中有,但是以真实相来观察是没有。

就好像说我看到空中有一朵花,我看到的花是我眼睛有毛病看到花,但事实上是没有,这叫情有理无,在感情上是有,但是从真实上来看是没有,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凡夫的我相是遍计所执性所安立的我。

佛陀在圣教当中也安立我相,但这个我相,佛陀说这是预流,这是初果,一来是二果。那么圣教的我相是依他起性所安立的我,就是说它是就着修行者内心当中产生某一部分的自在力主宰力而安立的。他是真实有这样的功德,有这样的功能出现,才能安立初果。

比如说我们讲初果,初果的那一个心识跟我们凡夫的心识有两个地方不同:

第一个,初果的心识不再变现三恶道的果报,也就是说初果的圣人即使他过去生,还有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没有得果报,但是他因为得到初果,成就我空的正见,心中的光明显现以后,他杀盗淫妄的罪业不能再产生招感果报的功能,那个功能被破坏。所以初果的心不能再变现三恶道,他永永远远不在到三恶道去。

第二个,他有不退转的功德,他永远不退转于凡夫了,他的心是有所谓的道共戒,我们凡夫的戒叫律仪戒,你一定要去受持,要去受戒才能够产生防非止恶,跟染污的境界接触时,不可以这样做,会警惕。这个警惕,我们凡夫是要假借受戒、发愿才可以成就,但是初果圣人不必,他生生世世流转,即使生长在没有佛法的家庭里面,他遇到恶法会自动排斥。

也就是说一个初果的圣人,即使他整天懈怠,早晚课也不参加了,他也不参加念佛、参加打佛七了。他的心识永远是往前进步的,最多只有十四次。七上天上、七来人间,他决定证得阿罗汉果。最懈怠的初果圣人十四生了生脱死,如果他精进的话,可能在三生乃至一生成就阿罗汉果。

在经论当中讲一个譬如说,初果的圣人,就像那个船看到岸边了,看到岸边以后,其实这个船把所有的动力都停掉,不要再往前划,靠着地球的吸引力,自然会把他吸到岸边来。我们凡夫不行,我们凡夫还没有看到岸边,生死茫茫,没有一个结束的时候。初果圣人他内心当中有道共戒,所以他的心识…他每天睡觉起床,他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他每一天都不断的进步,就是任运,所以叫做初果。

所以说佛陀在圣教当中所安立的我相,这是一个初果,这是一个二果,这是一个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他也安立我相的差别,但这个我相的差别。佛陀是依止他内心的差别的功能而安立的,不是我们凡夫的一种一厢情愿的情感而安立的。

比如我们凡夫说这个人名字是富贵,但是他可能也很贫穷。所以我们凡夫的我相安立那是一厢情愿的。但是圣教里面安立,十法界的因果,这有三涂的众生,有人天的众生,有二乘的众生,有佛菩萨的众生,这些我相,他是有约着内心的善恶的功能安立的,这是有它的依他起的存在性。所以这个地方讲,我相的安立有差别。

第二个我们再看法相:

世间说有法相,谓实德业等。圣教假说法相,谓蕴处界等。

这个法就是轨范,每一个东西有它的轨范。那么这个轨范,要讲世间上说法相这个地方是提出胜论派的思想,外道胜论派说一切法是由实德业所构成的,什么叫实呢?就一切法有它的体性,这个体性有五种——地水火风空,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风是动性,叫做实,一切法有它的体性。

这个德是讲它的数量,比如说这个杯子,它地的体性比较多,虽然也有水的体性,但是它毕竟是以地的体性为主。德是讲它的势力,数量的多寡,那么业是它表现出来的作用,桌子有桌子的作用,椅子有椅子的作用。这个外道是认为说一切法的形成,是由实德业三种元素的相互的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思想跟我们一般的科学家说,一切法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所构成的很类似,这排列组合的不同,构成很多的桌子椅子,各式各样的结构。

当然这个佛法是不同意这个说法,佛法是认为这是邪见。那么圣教的假说法相是怎么安立呢?是约着蕴处界安立的,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约着色心诸法的差别功能安立的。这个法我们可以这样讲,我相是能受用,法相是所受用。这个法在佛法里面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色法当然是一个物质,没有明了性的物质,心法是有明了性的一个心识的活动。

色心二法在世间的看法跟佛法的看法有点差异了。一般的世间人,特别是医学家,认为是由色法创造的心法,万法唯色,说这个人为什么很聪明?因为他的脑筋的结构比较复杂,他的色法跟别人不同,所以他创造出比较聪明的心识。医学界是以色法来当作整个生命的缘起。因为你的色身没有这种结构,所以你就表现出这样的心态出来。

佛法不同意这个看法,佛法是认为说因为他有心态,所有他有这种结构,是由心来创造色法。

假设我们的生命是由色法创造的,那么色法死掉以后,这个生命体就要消失掉,人死如灯灭。如果人生只有今生,人生没有来生的话,那么你断恶修善、皈依三宝没有意义,人生及时行乐就好了,你不必为来生积集资粮。就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体是由心识,是由精神来创造物质,那么物质只是一期的暂时的果报。这个物质的果报,由业力所变现的果报结束了以后,我们的心识又创造另外一个果报,因为心识会相续下去。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法的时候要注意,这个法是以心法为主的,这个是唯识的看法,认为是由心来主导色法来变现色法,而不是由色法来变现心法。

我们看最后,做一个总结了,把我相法相安立做一个总结:

外人问意——以为既唯有识,别无“实我”、“实法”。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外道是说既然只有心识,没有真实的我相法相,那么为什么世间跟圣教安立我相法相呢?这个偈颂中回答:用假说两字来解释我相法相的存在,是假借言说而安立,当然从蕅祖的注解来看,凡夫所安立的我相法相是颠倒的,圣教所安立的我相法相是正确的,它有它实际的功能。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意思就是说如果是没有,这以空碍有,如果是真的没有,那么就不应该宣说我相法相了。回答是说虽然是没有,但是不妨假说,有它如梦幻泡影的假名假相假用。

问意——谓说“有”不应说“无”。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那么这问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等于是以有来碍空了,既然是有,凡夫都是偏激,要么是有要么就是空。既然是有就不应该说是它的本性是空。这个地方就是说虽然是非有,但它也不妨假设。

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

就是说凡夫的我相法相是颠倒,执取而安立的,圣教的我相法相是依止清净的因缘安立的,差别在这个地方。

我们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属于业力的修学,你今天积集了一个善业,你的心识当中多了一个善业的功能,这个善业会让你出现一个暂时的安乐果报,但这个果报受完以后就没有了,它不能产生解脱。

所以断恶修善只是学佛的一个基础,业力的修学只是个基础,真正究竟的是要思想的修学,你的思想要改造,你只是积集善业,不改造思想,你不能够从生命当中解脱出来,不可能。这个思想是怎么来的?就是你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

比如我们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有十个字,这十个字就是一种法相的安立,但是这个法相是圣人所安立的法相,它有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趋向于清净的力量。就是说你的心随顺这个法相来走,唉,你会慢慢慢慢明白生命的道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它能够引导你趋向于解脱。但是我们平常跟一般人讲话,他所安立的法相,说一个人要怎么样怎么样,你跟世间的人讲话,那个名言是增加你颠倒的,因为那个是捏造出来,虚妄不实的。

在《贤愚经》上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郊外演说四谛法门,佛陀坐在一个大石头上,诸比丘在下面安详的坐着,佛陀就开显生命的因果。佛陀说生命的因果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杂染的因果苦集二谛,你造了罪业,这个集地招感痛苦;或者你另外一个选择,灭道,你修学戒定慧的道,成就安乐的果报,把染净的因果在四圣谛里面开展出来。

这个时候有五百只雁鸟从空中就飞过去,当然佛陀的说法是不可思议,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五百只雁鸟听到佛陀的音声非常的欢喜,就停在不远的地方一个大树上,就停着,在那边听聆听佛陀的开示,这个时候猎人队看到五百只雁鸟,过来以后用网子就把它们网住,就把五百只全部杀死了。

这五百只鸟在临命终之前,因为听法的关系,起随喜、欢喜、赞叹的心、依止善业,来生就生到忉利天去了,忉利天人当然有神通,他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因缘,得到忉利天的果报。他们到晚上的时候,就以天人的身份来到佛陀的精舍,跟佛陀顶礼、感恩。这个时候佛陀为他们讲四圣谛,因为他们都有善根了,就全部证得初果。到第二天的时候,阿难尊者就问佛陀说,昨天晚上我看到你寮房放大光明,佛陀就如是的说,诸天来跟我请法。

这意思就是说,这五百只雁鸟,它们的得度因缘是怎么回事?

我们平常的思想是活在自己心中的名言,我们过去也活在自己的一种名言的一个等流性。你现在是什么想法,你前生就是什么想法,你顶多是福报比较大,比如说你其实前生是一只蚂蚁,你的想法是这种想法、这种个性,你今生也是这种个性,就是说你心中的名言会影响到你的思想,等到直到有一天,你真实听闻佛法以后,开始觉悟了,把你过去的错误的思想名言重新消灭,这个时候你的生命才能够做决定性的大方向的改变。

所以说虽然世界上很多宗教都劝人家断恶修善,但是佛法不共的地方,就是佛陀用说法改造你的思想,所以只有佛法有资格称为乘。这个乘就是有到彼岸的意思。你说外道他也是劝人家断恶修善,但是这个善业升到天上掉下来就没有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你修学佛法,因为善业——你也会断恶修善持戒,但是你从善业果报受完以后,你内心那种智慧的功能,那种正确的抉择,那种我相法相。能够依止佛陀的我相法相抉择一切法的智慧它不会消失,它会引导你继续的断恶修善。

你看世间人,世间人有些人很有钱,福报很大,你看他家住的很大,车子也很好,但是他很悭贪,这实在是不合道理。因为他之所以有钱,他前生一定是布施了很多次,照讲他应该有很多布施的等流功能,他应该今生还是会布施。但是有些人富贵但今生悭贪,当然有些人他富贵还是喜欢布施,差别在哪里呢?就是有些人布施他不明白道理,他只是在特殊的因缘当中遇到的殊胜的福田。起一念的慈悲恻隐之心去布施。他的布施行为并不是由他的一个思想的主导,智慧的主导,他是一念的善心。这样子的布施,当你把善业果报受完以后,你就不会再布施了,你的生命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心中没有光明引导你。

但是佛弟子他今天去布施,他来生做大富长者,他会继续布施。因为他心中智慧在,他会不断的布施下去,他有乘,那个车乘会继续往前开,他会不退转。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安立我相法相,因为佛陀必须要安立我相法相,来引导众生,去正确的观照生命的真相,这就是所谓的圣教我相法相的安立,是就着解脱的角度安立的。

我们在这个地方,等于是把这些所变现的这些我相法相做一个说明。这以下再说明能变现: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这些我相法相都是依止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的,所以能变现的心识:

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

这以下《唯识三十颂》讲到唯识,就把心识的差别功能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先做一个总说了,唯识学一再强调生命是由心识所变现,所以了解我们的心识,乃至改造我们的心识,变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重点。了解心识是怎么了解呢?在本颂当中是把我们的错综复杂的心识分成三类:

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二者第七——名思量识。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外道说我们的心有三魂七魄,佛法是不同意,其实我们的心主要是三种功能而已。我们来简单说明一下,

一、第八识

第一个叫异熟识,就是第八识,这个第八识它的成就是由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叫做异熟识。那么思量识跟了别识,它不是由业力,它是由思想所成就的一种概念。你听到什么样的概念,就影响到你的思量,影响到你的了别,所以我们研究心识,一个是所谓的因缘,因缘变由业力所形成的,一个是分别变,由分别心的熏习所成就,两种。

我们先看异熟识,异熟这两个字我们做一个说明,这个异就是差异,这个熟就是成熟。第八识在我们整个生命当中,它有成熟业力的功能,你造了一个业力,比如说你是造一个善业,那么谁把善业转成果报呢?就靠第八识,它能够把业力转成果报叫成熟。比如说我们今天拿米去煮饭,那么米为什么会变成饭?因为它有电锅,所以电锅有成熟米的功能,所以电锅可以说是熟,它能够把米煮熟。第八识亦复如是,说我造业的时候是造布施、持戒的业,为什么变成天的果报呢?因为有第八识能够成熟它,它的成熟有三种差异:

第一个、异时而熟

时间上有差异。我现在很努力的布施、很努力的持戒,但是我还是很痛苦,这怎么回事呢?就是说,你造业的当下这个业力不能马上表现出来,先保存下来。你现在的果报是你以前的业力变现出来的,这个业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完,你要继续承受,那么你今生的业是来生才受用,也就是说我们造业跟得果报有前后时间的差异,所以很多人很难了解因果的道理,说这个人杀盗淫妄什么事都干,但是他还是很顺利。那是因为他过去是有一部分某一个族群的善业刚好表现出来,他今生所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是先保存下来。所以第八识是在成熟果报的时候,它是有前后差异的,叫做[异时而熟]。

第二个、异类而熟

这个类就是性质,你去造业的时候“因通三性,果为无记”,你造业的时候有善性、恶性,但是果报完全无记,诸位我们研究唯识要注意,讲到果报不讲善恶,这个人贫穷,贫穷不是罪业,贫穷只是痛苦的果报,因为罪业它有招感性,业,就是要招感性的,说这个人贫穷,他贫穷要招感痛苦,那么这样子会构成什么?一因多果,他造了一个罪业,招感贫穷,这个贫穷又招感罪业。

所以果报不论善恶,贫穷、丑陋,只能够是一个痛苦的果报,它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无记。只有因地才讲善恶。

我们的生命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受用果报;第二个从果报要创造一个新的业,所以受用果报的时候只论苦乐,造业才有所谓的善恶。所以以这个因是有善恶,果报是没有善恶,所以性质上有改变,叫做[异类而熟]。

第三个、变异而熟

变异而熟就是数量有所改变,你说我以前造罪业的时候只造了五分钟,为什么我这五分钟的罪业,后来到地狱受那么多劫的痛苦的果报?诸位我们要知道你不是造业五分钟以后,将来痛苦也是五分钟,不是这么回事。

就是说你的罪业到第八识以后,它的数量会变化,当然变化有时候会变多,有时候变少。这怎么说呢?你造了一个杀、或者是盗、淫、妄的业,这个时候你造完以后,诸行无常吗?你在造的时候刹那刹那生灭,造完了,这个业就被你第八识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你要是没有忏悔,你也没有听闻佛法去产生忏悔,你没有忏悔的意思就是表示你随喜的意思,你认同这个业,你随喜,从那个时候开始,你每天吃饭睡觉,你念念的去认同这个业,它就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

所以我们为什么造业赶快忏悔,是对的。因为从这个时候这个业开始遮止,把这个业的势力破坏掉。我们一个人不可能落入空性,所以我们的心一定做出一种对待观。你不是随喜这个业,你就是呵责这个业,站在忏悔的角度就是呵责,所以说变异而熟,就是说你可能出家修行只有十年,你这十年当中用功,忏除业障、积集资粮,但是你来生受用果报的时候不止只有十年,可能你是几劫、乃至于几万劫的诸天的果报。所以说因地的业跟果报的时候,它数量产生很大的落差,很大的变化。

为什么叫异?第八识它在成熟果报,把业转成果报的时候,因为有时间上的前后差异,有性质上的差异,有它的数量的差异,所以叫异熟识。这个异熟识,第八识它本身不造业,第八识不能造业的,它的功能只是把你的业力保存下来,然后遇到适当的因缘把它释放出来,这是第八识,叫做因缘变。

二、前六识

第二个再看看前六识,前六识是一个重点,前六识叫做了别境识,它对于整个六尘的境界有明了分别的功能,就是说你的眼睛能够看到颜色,你的耳朵能够听的到音声,主要就是有前六识,你不能说我眼睛能够看到,不对,眼睛只是个色法,是因为你的眼识,你眼睛当中有一个明了识叫眼识,它是依止眼根去了别色法,你耳朵也不能听声音的,是因为有耳识在里面,有一个心识、一个明了的心识叫耳识,所以说我们整个八识造业力最强的就是前六识,特别是第六识。

当然第六识要造业,它还要前五识的帮忙,你没有眼睛的帮忙,没有耳朵的帮忙。第六意识要造业是有困难的,所以真正去了别外境去造作业力的是前六识。这个是讲到第二类。

三、第七识

第三类,第七识叫思量,第七识它也不造业,它叫思量,它能够思惟度量,思量在本颂当中讲到它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它随顺无明来思量,它就思量有一个真实的自我。第六识去造业,本来第六意识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时候,第七识是就在刹那刹那的第六识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出来,所以第六跟第七两个是在一起的,第七识是前六识的根。

诸位都应该知道,也都学过《百法》跟《八识规矩》。所以说第七识是一个思量,当它颠倒的时候是思量我相法相,产生我执法执。那么当第七意识用佛法来调伏以后,它的思量是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相应,就变成清净的,这就是所谓的第七意识了。

第七识跟前六识是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在造业的时候是前六识,夹带第七意识,第八识是把它保存下来,适当的因缘再把业力释放出来。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明,到后面把这个三能变:初能变、第八识。二能变、第七识。第三能变前六识。后面会广泛的说明。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我们这个第八识,它在保存业力的时候,我说过,就是说它要释放哪一个业力就不知道了。比如说外道、外道在修行当中只有行动力,只有修行的行力,它也是有出离心,也持戒、修苦行,但是他没有正确的观照。律上说外道看到牛死了以后生天;外道的禅定当中也看到狗,狗死了也升天了,说狗的行为跟牛的行为是让我们升天的因缘,所以他就要求大家向牛学习吃草,向狗学习,这是错误的。佛法的意思就是说,它之所以生天,是因为它阿赖耶识当中有某一部分的善业成熟了,释放出来。跟它今生做狗做牛的行为是没有关系的,是这样子的。

所以你这个修行者今生有痛苦,跟你今生不一定有关系,那是前生的业力。你今生的修行的善业多分来说,大部分来说都是来生才受用。我们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很难观察,一个无止境的水流怎么观察?佛陀告诉:简单观察,分成过去、现在、未来,分成三段,过去的因招感现在的果,那么你依止果又创造一个新的业力,又去创造来生的果报,又构成一个生命的相续,业果的相续,心识的相续。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有两个选择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般人没有了解唯识的思想,不了解因果的道理。一般人在生命当中——众生畏果,一般人是注重生命果报,我现在的果报要快乐,我不允许痛苦出现。那么他会为了追求今生的安乐果报,牺牲他的业力,不惜造业,愚痴。就算他成功了,一个人如果因为造业而得到安乐的果报,我们要知道造罪业不可能招感安乐的果报,那表示说他本身就有善业,不是造罪业你也可以得到这个果报。

一般人是重视果报,我们修行者不是。我们遇到痛苦的时报,我们会认为这是过去的业,我应该随缘消旧业——认命!重点是我不应该再造罪业,所以修行者会注意因地,菩萨畏因,因为我知道我造这个因,以后会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我现在果报是前生的业所招感的,让它过去让它释放完就算了。所以讲,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每一个点(生命就像一个水流),每一个点都同时有两个东西,第一个受用果报,第二个创造业力,受用果报、创造业力。

我们修行人重视是在因地创造业力,至于现在是快乐、是痛苦、是尊贵、是贫贱,那个是没办法改变的,那是前生的业,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重点是预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这个心识有两个部分,我们再复习一下,第一个,它有造业的功能,就是前六识跟第七识。第二个心识有储藏的功能叫第八识,有的心识是负责储藏,有的心识是负责造业,构成整个个体生命不断的流转,不断的变化,不断的相续。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讨论。

我先了解一下我们之间的一个互动关系,你都没有听过唯识的请举手,好。谢谢。

《三十颂》严格来说初学者是不适合,我尽量把它讲浅一点,但是你听不懂,我希望你不要放弃,因为有时候佛法也不可思议,诸位今生没有学,你很难说你前生没有学过,从异熟识的角度,你今天会能够来到有讲唯识,讲《唯识三十颂》的地方,也可能你前生学过,没准在后面哪一句话会触动你过去的善根。你只要坚持下去,可能你听到后面你会懂。所以刚开始你们觉得很生疏,这个法你好像没有熏习过,但是没关系,你越听后面就越清楚。

如果你在学大乘教法,你不学唯识学,那你这个大乘教法就很难清楚,这个缘起你很难清楚,你很难清楚的话,你在断恶修善的时候,就不知道你的心中哪些应该断,哪些该建立,有所破坏、有所建设。你在断恶修善的时候,你就会笼统,影响到你断恶修善那个坚定的信心跟力量。因为你教法的学习不够,你观照力就会模糊,观照力模糊的时候,你在断恶修善的时候就会犹豫不决。

研究唯识学是很辛苦的,说实在,我自己的经验,但你研究过以后会受益很大,你看到这个人是怎么回事,这个人他有他的前因后果,他的心识是怎么变化?

所以说我们在研究唯识的时候,预定有十二次十二堂课,我们大略的把《唯识三十颂》带一次,那么只要诸位愿意学习,我相信诸位这个课程一定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收益。如果你已经有唯识的思想,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是个初学者,我希望唯识学这个课程会给你一个大纲的了解。

大家都没有问题。好,今天到这个地方,我们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